交通文化工作委員會成功主辦“東方南北大通道古道研討會”(圖)
9月20日,由中國公路學會交通文化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工作委員會”)主辦,郯城縣人民政府、《中國公路》雜志社、宿客信息技術(上海)有限公司承辦的“東方南北大通道古道研討會”,在著名的馬陵之戰古戰場山東郯城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古道(文化線路)研究專家,以“聚焦齊魯古脈 打造生態綠脈 守護創新文脈”為主題,發表了演講。這是中國公路學會古道研究課題組成立以來,舉辦的首次研討會。
“東方南北大通道古道研討會”開幕
郯城縣委副書記于廣威致開幕辭
中國公路學會古道研究課題組專家、高級工程師劉曉以云龍古道為例,圍繞古道見證歷史社會變遷、古道保護與利用、古道文化傳承三個方面展開闡述,強調“一部古道史就是一部文化演變史”。
中國公路學會古道研究課題組專家劉曉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朱瑋從信息要素、信息采集、數據庫建設等方面,提出了古道數據庫建設的研究構想。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朱瑋
黃河研究院教授、山東衛視傳媒《黃河古道》藝術總監黃立宇具體探討了以“疊文化”為統領,探尋“古道+故道+”的文旅創新模式,并就南北大通道中的馬陵古道段疊文化線路的構建做了詳細闡釋。
黃河研究院教授黃立宇
國民公路國道318線文化推廣發起人李克崎詳細介紹了如何將國道318線打造成為國民公路這一現象級產品,為古道保護利用、文創融合提供了新思路、新理念。
國民公路國道318線文化推廣發起人李克崎
中國公路學會古道研究課題組組長張道民發布山東古道地圖首批階段性成果,基于“點、脈、延、聯、變、廣、承、證、難、終”十個視角,梳理出“一海二河三橫四縱”山東古道研究框架,結合印加古道、南粵古道等優秀案例,提出古道保護和修復的建議。在此基礎上,古道研究課題組將以辦好“中國古道高端論壇”為核心,持續擴大中國公路學會在交通文化建設、古道保護與鄉村振興等方面的影響力。
中國公路學會古道研究課題組組長張道民
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譚鴻做了《敬畏古道、保護古道、利用古道》的主旨發言。他通過數據分析認為,自京杭大運河、絲綢之路起始地段長安—天山走廊的路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后,古道再次成為熱詞,關注古道、研究古道、探究交通文化線路及遺存的人群大大增加。聚焦古道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空疊加關系,古道與鞏固脫貧攻堅戰成果、鄉村振興關系的成果不斷發布。特別是劉曉教授發表在《中國公路》雜志上的《古道新生,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瀏覽量、下載量不斷攀升。這條古蜀道,歷朝歷代都十分重視?!妒竦佬屑o類編》記載:1933年美國《紐約時報》記者吉爾門就發揚冒險精神,走過這條古道。尤其是梓潼到劍閣之間的“翠云廊”,兩旁古樹為明代所植,樹上之牌標明每棵樹之號數,并嚴禁采伐。因此,在目前被學術界基本認可、被識別的800多條古道中,選取翠云廊考察,意義深刻。長沙理工大學管楚度教授在其專著中,梳理了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古道:蕭關道、河西走廊道、樓蘭道、伊吾道、瓦罕道、罽賓道、熱海道、西域古道網。他分析了中國公路學會開展古道研究具有數據優勢、新型智庫優勢、媒體優勢、行業優勢,指出當前古道研究中的主要不足,是側重文化價值、考古價值、休閑價值、經濟價值,而忽略了交通價值,并引用了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社會科學與文化教授迪米特里斯·達拉克格魯的觀點,認為道路可以激發人們強大的想象力,同時也闡明了物質的歷史,這些歷史通常使得看似世俗的空間如此具有爭議。近代公路具有調和并塑造經濟性質、生活方式、文化流向的意義,其建設和使用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色彩,并通過其強大的中介能力展現著國家的意志,實踐著國家的權力。他同時認為,“荒涼感”是美國印第安朝圣之路的最大特色,荒野是美國人的國寶,是他們的大熊貓,是整個國家建立的基石,甚至為此專門設立了《荒野保護法》,規定永久不可開發。古道需要尊重、需要敬畏、需要安靜,絕對不需要大拆大建,切忌急功近利。而我們有的古道沿線紅旗招展、現代流行音樂喧囂。對古道的利用,一定要按照長江經濟帶發展的要求: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譚鴻
各位專家考察了郯城縣境內沂沭泗流域、古馬陵道、古戰場等遺存,聽取了郯城縣政府相關負責人的介紹,詳細了解了郯城歷史以及馬陵古道文化等內容。
古道悠悠,青山依舊。寄存在青山碧水間的故事,銘刻在時光中的珍貴文化印記,等待著更多的人去用腳步叩響,去用心聆聽。
工作委員會將繼續以此次研討會為新的開端,以齊魯文化為核心,架構從郯城馬陵古道到東方南北大通道,以面帶線、以線逐點,借鑒云龍古道、國道318線的實踐案例,在中國公路學會的支持下,串聯各個經典旅游項目,激活沿線鄉村全方位多領域的振興發展,為建設中國古道數據庫,守護中華文脈,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編輯:朱海洲】
中國公路
中國高速公路